其他
【2021无界影像】北岛:摄影是诗人的另一双眼睛
“无界影像”单元呈现了艺术家在媒介(印刷、视频、数码、装置等)和多元文化等不同层面上展开摄影的多元跨界可能。本年度集美·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有幸邀请著名诗人北岛,著名画家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小东和当代艺术家赵半狄展出作品。
· 初相识 ·
早年在香港读书时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文学比赛,北岛担任诗歌组的评委。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投递了作品,没想到连续两届都得了诗歌组的冠军。文学创作上,北岛的几句评语曾经给过我很大的鼓励,但我们真正在现实中见面、畅谈,继而成为“忘年交”,却是因为摄影。工作以后,我发现很多诗人都喜欢摄影而且眼光独到。有一次采访诗人王寅,聊及北岛也“玩摄影”,好奇心使然,就有了后来关于摄影的漫谈。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北岛那种有点超现实的感觉,即一个从前只存在于阅读经验里的人,从诗歌里走了出来,他坐在你面前,非常温和、诚恳,甚至有点谦逊地聊着自己和摄影的故事。和北岛聊天是非常愉快的,聊摄影、文学、电影,旅行、天南地北,漫无边际。北岛很随和且有他的幽默与好奇,他也很关心年轻人的生活,我当时刚毕业,很多关于生活的看法现在回想起来难免有些“天真”,他很耐心地聆听,不会给人压迫感。那时我还随身带了一台海鸥胶片机,临别时在香港中大的办公室里拍了一张北岛的肖像。之后,虽然也常在诗歌节上碰面,但聊得最多的还是摄影。北岛喜欢在旅行中拍照,那时还没有微信,我常在邮箱里收到他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像。我有时也会把自己的展览作品发给他看,偶尔他开玩笑说我是他的摄影老师——真是折煞我也!我想,如果我对这位文学家在摄影上偶尔有什么“帮助”,那大概就是经常提醒他要记得“发送原图”吧!(笑)· 合作 ·
2012年,北岛第一次找我帮他做策展的时候,我挺意外的。虽然我们一直交流摄影,但如果真要做摄影展,我想他的朋友圈里一定有更资深的专业人士。但他非常鼓励年轻人,可以说,是他当时给了我百分百的信任,才让我敢于自由地发挥对展览的一些想法。当时累计的摄影作品数量不多,而展厅空间又比想象中要庞大,因此加入了蛮多文学元素的互动。整个过程里,北岛几乎是放开手让我去实验,没有什么限制。2019年,我们在上海之禾空间又做了一次摄影展,是北岛多年来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回顾。在这次展览前的几年里,北岛因操劳他一手创办的香港国际诗歌节而病倒,曾经一度面临丧失语言能力的危险。在那样的情况下,他以惊人的意志力和强大的精神力去修复自己的身体,当文字的表达因为健康而受到掣肘时,他在绘画、摄影里探寻另外一种语言,创造了诗人自己关于世界的另一种表达。这之后,我从他的摄影里感受到更随心所欲的记录,并且常有惊喜。照片最后只是一个载体,诗人对世界的观察是从没有停止过的。· 幽灵在游走 ·
北岛的摄影肯定是与他的文学有内在的关联,摄影或许可以帮我们去拓展理解他的文学。很多人提到北岛的诗,总会提及耳熟能详的那几句。他的诗歌本身给人深厚、严肃的印象,但他的诗歌里其实也有多样的面貌,除了深沉的一面,也有隐藏的轻快与温暖。他有愤怒与批判,但也有柔软与宽慰。所以我在展览里面挑选了一些大家并不是那么熟悉的诗,它们既是摄影的镜子,摄影也是诗歌的注脚。观众可以在他的影像与文学世界里找到奇妙的对应。当然,这种对应可能并不像注释一样清晰,而是像幽灵在游走,那些阅读和观看的线索都是在游动的。可能不同的人看到同一张照片,会想起他不同的诗歌,这是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。就像我在编辑照片的时候,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想象,我希望提供一种思路,而答案不是唯一的。我希望这个展览可以去开拓每个人,给大家在理解文学世界里的北岛时提供一些参数,一种催化剂。· 重影 ·
关于展览的题目我们讨论了很多,原则上希望简约而有意象性。“重影”这个名字是北岛老师提议的,来自于他的一首同名诗歌,完全契合我对这个展览的定义:既贴合了他作为文学家、诗人、艺术家的多重身份,同时,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多维世界里探寻事物的本质,拨开“月之暗面”去抵达我们坚信的真理,可能是每个人一生的重要主题。值得一提的是,征得北岛的同意,这次展览里我会节选一部分他最新完成的长诗《歧路行》,这是他近年来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,也是诗人康复后重回诗歌写作的一个里程碑。
下文节选自《重影》
摄影与写诗
沈祎:先谈谈您是何时开始摄影的吧,怎么会喜欢上摄影的呢?北岛: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喜欢上摄影,为此给自己买了第一台照相机——捷克的爱好者牌双反,八十块钱,委托店的二手货。那时候拍的差不多都是同学亲友聚会的场景。再就是那时我当建筑工人,给师傅们免费拍全家照。比较职业的摄影经验开始于1974年秋天,我在北京六建三工区的特种钢厂工地干活。工地宣传科想搞一个“抓革命、促生产”的摄影展。览,听说我经常给师傅们拍照,就来找我。在准备摄影展览的同时,我完成了中篇小说的初稿,还写了一些诗。我写诗也是这样,我不太强调诗歌背后的文化意义,那样往往反而限制诗歌本身的自由。一个美国诗人说过,诗歌是在语言中发生的事件。以此类推的话,那么摄影是在影像中发生的事件。
沈祎:作为一个诗人,您这种个人化的视角是否多少受到“文学背景”的影响呢?北岛:我觉得创造性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,它们之间密切关联,只不过媒介不同而已。而照相机给诗人提供了另一种媒介,就像是另一双眼睛。摄影和诗歌的关系没那么直接,但另有优势。诗歌主要的元素之一是意象,包括“意”与“象”两部分,也就是说是与意念相关的物象。而摄影更直接,没有语言障碍,直接抓到物象本身。
沈祎:前面您提到自己经常拍一些局部的、抽象的东西,这些影像出来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,您自己是如何诠释的?
北岛:我的一些照片都发在《书城》杂志上。他们让我写所谓的“摄影手记”,我在其中写的几乎都是关于拍摄的环境与情绪,而尽量不对作品作出诠释。这一点上我赞同苏珊·桑塔格的观点:反对阐释。我自己拍照时往往与情绪有关,比如有一张是我在荷兰海牙火车站转车时拍的。我从火车站天棚上一块打碎的玻璃下经过,触动了当时沉郁的心情,那种感觉是一种“释放”,对于当时特别压抑的心情的释放,拍完后我的心情居然好转了。所以,摄影有时和写诗很像。你和你的摄影对象常常处在互相寻找的过程中。有的时候你在找它,但怎样也找不到,只有它也在找你时,你们才相遇了。这和写诗有点像,你刻意想写往往写不好。依我看,真正好的摄影作品就是一种相遇的过程。
情绪与记忆
沈祎:照片有一个功能就是帮助我们贮存记忆。但是您前面也提到,自己拍的照片大多是不带地域特征的。那么,多年以后您再翻看以前的照片,会不会引起某种记忆的恍惚感,可能自己都不晓得当初是在哪里拍的,拍的是什么东西了。北岛:不会。情绪也是记忆的一种,甚至是更深刻的记忆。我拍的那些“局部”的照片,我都能马上想起来,连同当时的环境、气氛。反而是很多和情绪无关的事件容易忘记。沈祎:可是那种调子比较阴郁,您觉得那是您心目中“家”的感觉?北岛:是梦中的家。其实我漂泊这么多年,早就没有原来意义上的那个“家”了。毕竟有一个梦中的家,存在于我的诗歌和摄影作品中。沈祎:拍照和写作比起来,您觉得哪一个媒介更能释放个人情感?北岛:(笑)你的问题别那么严肃,我哪里真是什么摄影家,只是个业余爱好者而已。我有时在旅途中会感到无聊,拍照是我打发无聊的一种方式。
寻找自己的摄影语言
沈祎:除了小数码相机之外,有没有尝试过专业级的数码单反相机?北岛:其实我刚买了台大的专业数码相机,但由于我总是轻装出门,几乎没怎么用过。现在摄影器材的普及化,造成了人们拍的东西很少有个性。在过去,高级摄影器材非常昂贵,只属于少数的专业摄影师,而现在很多普通人都能买得起。举个很可笑的例子,每年国庆节,香港维多利亚港都要放礼花,沿尖沙咀这边的港湾,每隔半米就架着“大炮”,你算算,两三公里得架上几千台“大炮”。实际上这种拍摄毫无意义,他们拍出来的东西几乎是一样的,不会有什么区别。这就是基本的悖论:现代技术普及化以后如何保持个性。
沈祎:如何才能保持个性?
北岛:首先,每个人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。摄影也是一种语言。找到自己的语言对于每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都很重要。其实风景照不一定非得是明信片式的,但大部分人对此没有自觉的意识。我在澳洲时住在一个朋友家,他和太太每逢周末就开着车,背着全套的照相器材去拍风景照,这倒是一种难得的乐趣,但从摄影角度来说,他们连最普通的摄影杂志的水平都达不到。这是为什么?我们年轻时器材差,从没用过曝光表,但好处是,我们对光线变得特别敏感,而现在傻瓜相机都替你包办了,人们对光线的感觉变得越来越迟钝。我觉得拍照应该多用手动功能,这可以加强你对相机的控制力,达到你想要的影像效果。
沈祎:您觉得您的影像风格和诗歌风格相类似么?我之前采访过诗人王寅,他的影像和文字风格迥异,他自己也觉得摄影挖掘了他性格的另一面。
北岛:我觉得摄影和我的诗歌风格还是比较统一的,都比较……阴郁(笑)。我不太喜欢拍阳光明媚的东西。大概骨子里我就是属于“阴影”的,与光明对立。还有一点,摄影反映了一个人的好奇心。你看我都这么老了,还这么热爱旅行(笑)。
*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策展人
2012年于北京、广州举办个人摄影展《零镜》。2018年于法国巴黎举办个人水墨画展《此刻》。2019年于上海举办个人摄影展《重影》。
2020年受邀担任“明斯克国际电影节”终审评委。2018年北京国际电影节“注目未来”单元终审评委。2013年担任“法国国家电影节”终审评委。2012、2014年两届“华语电影传媒大奖”复审评委。
亦活跃于摄影、诗歌、文艺评论等领域。曾两次获得香港城市文学节诗歌组冠军,并于法国、意大利、大理、丽水等国际摄影节举办个人摄影展,摄影作品《被拆散的笔记本》曾被Trans-Asia Photography Review推介。2012年策划文学家北岛首次摄影展《零镜》。2019年再次策划北岛摄影展《重影》以及同名摄影诗歌集。
第七届集美·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2021年11月26日在厦门开幕,展览持续至2022年1月3日。本届集美·阿尔勒由阿尔勒摄影节(法国)总监克里斯托弗·维斯纳和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、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担任联合总监,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教授担任艺术总监。今年将会展出29场展览:4场精选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展览、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“发现奖单元”展览、3场“新加坡影汇”展览、1场“影像策展人奖”展览、1场呈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探索与发展的“中国律动”展览、3场“无界影像”展览、1场“致敬”展览、1场“藏家故事”展览、3场“在地行动”展览、1场“集美·阿尔勒图书展”、1场手机摄影作品展一同亮相厦门及福州,呈现来自法国、新加坡、巴西、捷克、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等地超过110位艺术家的作品。
2021【年度阿尔勒】伊拉尼特·伊卢兹 《瓦迪凯尔特:石色之光》
2021【年度阿尔勒】艾娃·格瑞维亚特、亚瑟·梅泰塔尔《东方快车-在历史与神话之间》
2021【新加坡影汇】《十字路口—透过镜头看新加坡(1870-1940)》
年度重磅 抢先预览
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
三影堂北京即将展出
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
合作展出